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在探讨教育高质量发展时,有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亟待明晰:究竟怎样的教育才算高质量发展,又该以何种标准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
教育是基于知识的活动,在人—知识复杂系统中,基于知识的活动涌现的创造力指数越高,教育质量也就越高。那么,为何创造力会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呢?
首先,创造力是综合能力的核心所在。综合能力旨在解决实际问题,而创造力正是破解问题最有力的武器。教育通过基于知识的活动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如没有牛顿力学知识,人类就无法掌握发射人造卫星的技能。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就像食物并非人的机体本身,但知识能转化为能力,就像食物能被人消化、吸收转化为人体组成部分。知识学习训练专业领域能力、形成特殊智力,是教育培养创造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无论是强调“知识本位”,还是“能力本位”,都应辩证地看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而不该将二者对立。
其次,面对人工智能的强大冲击,提高创造力是人类的应对之道。随着社会从蒸汽时代发展到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创造力既推动着社会发展,也成为解决社会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关键。如随着人工智能的日益强大,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也越来越强大,人工智能对人的“逆淘汰”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失业困境。但到现在为止,人工智能的创造力仍无法替代人的创造力,哲学家和一些关注基础理论的人工智能专家都承认,已有的模拟各种智能现象的软件都存在着计算创造力建模的“意向性缺失难题”。人工智能的“智能”是人类赋予的,依赖人类创造,而人类智能源于自身进化,具有自源性。没有人的自源性创造力,就没有人工智能的计算创造力。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构建创造力培育的动力系统。一套具备可操作性和可信度、基于创造力的教育评价体系,是推动教育转向创造力培育的强大动力。自美国心理学家乔伊·保罗·吉尔福特率先破除创造力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天才能力的迷信,提出创造力可以被评估以来,众多研究者开发出了多种创造力评估方法,如以测量内隐性思维特征进行创造力评估的吉尔福特发散思维测试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完备的、与创造力培育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还有待探索。教育评价改革应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不再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而是要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
教育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超越性的一面,教育评价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精神之源。中国航天科学家钱学森毅然抛弃国外优渥的生活,中国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为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他们身上深厚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广大学生的榜样。教育的对象是人,这些人不是抽象的个人,也不是抽象的集体,而是一个个现实的个人,他们有各自的情感、利益诉求,更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坚信奋斗是青春的底色。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以贯之的使命担当,是广大学生激发创造活力、在新时代新征程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教育评价要激发出学生的这种弥足珍贵的生命状态,引导他们去创造美丽的世界和精彩的未来。
(作者:王少敏,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滨江初级中学)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