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及时发现和深入挖掘各地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典型做法和宝贵经验,2025 年 4 月起,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中国基础教育》开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一线风采”专栏,每期集中对某地市的综合改革情况进行深度报道,突出“地市县校”各层级案例联动,立体化反映区域综合改革成效。
河南郑州的改革经验和亮点受到了全国关注,专栏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同时还得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王定华的高度认可与点评。一起来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一线风采”系列报道之《王定华: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系统集成与机制协同》。
作者简介:王定华,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师教育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也是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当前,在基础教育改革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从“扩规模”向“提质量”、从“重学历”向“重素养”的转型要求。河南省郑州市是中原地区教育重镇,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系统重构教师教育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认同,为不断夯实教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示范。
一是强化教师教育的系统性设计,重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机制。郑州改革破解了教师教育阶段割裂、供需错位的结构性难题,在教师培养、招聘、入职、培训、评价等环节构建协同机制,实现“入口严把关、过程强赋能、出口重评价”的连贯培养体系。尤其是在教师补充机制上,聚焦学科结构性短缺和城乡师资配置不均的问题,通过“公开招聘+专项引才”“常规补充+精准调剂”等手段,提升教师供给质量,兼顾推进区域均衡配置。
二是构建分层分类、精准赋能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传统教师培训普遍存在内容同质、路径单一、成效有限的问题。郑州改革中很有代表性的做法是根据教师教龄、职级、岗位职责等划分发展阶段,设定成长目标,匹配培训资源。例如:在教师入职初期注重基本教学能力的打磨,中期关注课堂创新与教研能力提升,高阶阶段则强调教育领导力和教学影响力的培养。这类分阶段递进的培训架构,推动教师由“合格”迈向“优质”,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化。
三是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与专业成长协同发力。教师教育不仅是能力培养,更是价值塑造,郑州通过建立“师德承诺+培训首课+典型引领+负面清单”的路径,形成较为完整的师德教育闭环。值得肯定的是,有效的师德教育并非另起炉灶,而是与教学实践、岗位考核深度融合,使“师德第一标准”落到实处。同时,郑州通过宣传优秀教师群体事迹、举办主题宣讲活动、构建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坚守育人初心使命。
四是推动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清晰化、成长支持体系制度化。教师专业发展往往面临晋升通道狭窄、发展路径模糊、激励机制乏力等问题。为此,郑州探索建立“分级认证+多元评估+以用为本”的晋升机制,明确不同阶段教师的能力标准和晋升节点,并在教师职称、培训机会、教学任务等方面给予协同支持。同时,依托名师工作室、教研共同体等平台,搭建教学实践与专业成长融合的支持网络,为教师提供长期、稳定的专业支撑。
五是统筹城乡师资协同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郑州改革实践表明,通过“教育组团+走教轮岗+首站培育”等机制,可实现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新建学校、薄弱学校有序有效流动。同时,郑州注重配套出台培训、考核、待遇倾斜等支持政策,保障了乡村教育的基本质量,增强了教师在不同岗位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从郑州经验来看,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不在于零星突破,而在于系统集成与机制协同。未来,教师教育体系的优化应继续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本、成长为线、协同为势,做到“人为核心、以用促育、以研提质”,构建完善贯通教师全职业周期、覆盖职前职后全过程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形成开放包容、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教育生态,为教育强国战略夯实人才支撑。
文章来源:《中国基础教育》2025年第6期
暂无评论